性取向

发布时间:2018-10-20   来源:   
字号:

  性取向,亦称性倾向、性指向、性位向、性定向等,简称性向,来自英文“sexual orientation”,它是指一个人在情感、浪漫、与性上对男性及女性有何种型态的耐久吸引。

  性取向决定着性吸引的对象,随着性成熟逐渐显现,它是多种因素作用结果,由于人繁育后代的本能,异性性取向占绝对优势,反之物种将会灭绝。几十年研究表明,性倾向是个程度渐进的连续概念,好比肤色,每个人的性倾向位于从“只对异性感兴趣”到“只对同性感兴趣”之间的某个位置。

  通常,性倾向有两种归类方法:第一种:异性恋(对异性产生浪漫情感与性的吸引)、同性恋(对同性产生浪漫情感与性的吸引)、双性恋(对两性均能产生浪漫情感与性的吸引)、无性恋(对两性均无性的吸引,但可能存在浪漫情感)。第二种:男性向(只对男性产生浪漫情感与性的吸引)、女性向(只对女性产生浪漫情感与性吸引)、双性向(对两性均能产生浪漫情感与性吸引)、无性向(对两性均无性吸引,但可能存在浪漫情感)。

  性倾向的定义并不单单含有或依赖于性行为,而是依赖并表现于一个人在性和浪漫情感上的耐久吸引,这包括一个人在爱、依附感、亲密行为等非性方面的内在深刻需求,具体表现如:非性爱慕、共同目标与价值观、相互支持爱护、长久承诺等。

  此外亦有二禁恋(只对动漫人物产生浪漫情感与性的吸引)概念。

产生

  关于性取向产生有很多的理论。当今大多数科学家同意性取向很可能是环境,认知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总之,重要的是应当认识到性取向可能是很多因人而异。

  童年研究

  研究者,尝试解答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人的童年,来判断他们将来的性倾向的吗?童年就有线索可循的吗?我们知道,即使摒除文化或社会因素,平均来说,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行为都有差异的,例如男孩较喜好竞争性的游戏。类似的差异也能在成年时有不同性倾向的儿童身上找到吗?

  所谓的“童年”,即人类未踏入青春期、性意识未成熟、人未有性冲动的时候——他们无法绝对肯定自己的性倾向。如果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话,就说明性倾向可能是形成於童年或更早的时候。尽管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都可能影响小孩子的行为,但相比起成人而言,小孩子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始终是较微的。如果在不同文化都可以观察到某些因素的关联性,我们就可以推断,当中的关联性很可能可以以生物学解释。

  激素影响

  关於荷尔蒙对性倾向的影响,科学家多是针对出生前荷尔蒙研究。不少科学家认为荷尔蒙是影响因素之一。

  性取向与身体的激素水平有关,维立尼及其同事们分别测量了同性恋和异性恋的激素水平,并将两者加以比较,他们发现,男同性恋者尿中的睾丸酮较异性恋对照组为少,而女同性恋者尿中的睾丸酮则较异性恋对照组为多。柯罗德尼及其同事也验明,男同性恋者血液里睾丸酮水平较异性恋对照组为低,同时精虫记数较少,畸形精虫较多(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p26-27)。”例如,体内雄性激素不足而雌性激素较多的男性可能为同性恋。

生理因素

  从心理角度分析大体上的原因有五,其一是来自于家庭或家族中男性角色缺失,男孩在妈妈、姐姐、姑姑、阿姨等女性圈中长大,或男性气质遭遇挫败(挫败指父辈男性气质被创伤事件削弱,并失去对男孩的正性影响)。其二孩子在幼年时,性别认同遭遇混乱,比如家人把女孩当男孩养、男孩当女孩养,或过分强调男孩像女孩子,其三父爱母爱缺失、被同性大哥哥或姐姐照顾而产生强烈依恋与朦胧的爱意。第四来自与环境、传媒及社会文化影响,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角色混乱与探索自我的高峰期,他们往往会在着装、行为语言甚至心灵上,模仿自己所追随的偶像以得到自我角色满足感,更能获取异性或同伴的关注,如果他的偶像是同性恋者或者花样男生他也会有好奇的去模仿,社会文化影响比如在古希腊和中国的魏晋南北朝及汉朝,其是一个男子注重仪容风貌的年代,在这种氛围里中性风尚以及同性恋也较为普遍。第五来自于溺爱家庭,孩子生活优越,以自我为中心,并自恋倾向明显,且女性气质凸显。

同性取向

  年轻人中不乏花样美男,他们大多长相清秀,头发服饰绝对有型,言行雅致细腻,有一种惹人怜爱的风韵。他们自认比“帅哥、酷仔”更胜一筹。但也有人认为这类男孩有同性恋倾向。[5]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每个人或多或少可能有同性爱的倾向。同性恋的本质来源于自恋,也就是说社会上每一个人均有双性恋的潜在可能性。这个分析在世界卫生组织同性恋研究会2008年的研究统计中得到证明:所有的同性恋者中,有87%的人有自恋的特点,根据此特点很容易的推测出,同性恋和自恋有直接关系。金赛性学报告指出,美国有 37% 的男性曾经在与另一个男性的接触中达到不同程度的快感;而在另一个研究中,美国国家意见调查中心报告说只有大约0.7%的美国男性认为他们是绝对的同性恋者。很多在美国和欧洲进行的随机调查趋向于认为在过去有过同性性行为经验的人的人数占 8% 左右,而只有同性性行为经验的人只占 2% 左右。[4]

双性取向

  事实上,双性取向的人是可以从两性中任何一个获得性和感情方面满足的。真正的双性取向的人,并不必须同时在生活中发生与两性的性关系,绝大多数双性取向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是可以与异性或者同性建立稳定的一对一关系的。否认双性取向的存在,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6] 另外一点也应该提到,学术界有些人曾认为,双性取向意味着对于两性的性兴趣是大约对等的,这个看法已不再被科学界接受。性取向从很大角度上,并不具备可量性,所以对于两性各自的吸引程度,已不再被看作判断双性取向的标准之一。[6]

取向行为

  性欲的对象可以是没有生命的或非人类的,一些人声称自己是无性恋,对任何人或物都没有性渴望。

  很多人区分性取向和性行为。从这种观点来看,性节制对一个人的性取向没有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异性恋处男或一个同性恋独身主义者。一些赞同者坚持认为热衷于从事同性性行为的异性恋者(例如在监狱中)并不应该被认为是“双性恋”。

  过去对性取向的决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例如,在一种情况下,一个人当仅当他们进行了同性性行为,就被认为是同性恋;有时一个人可以偶尔进行同性性行为,在取向上仍被认为是异性恋者。

  在20世纪晚期,同性恋权利提倡者使用“性偏好”这个词来提升这样一个观念: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他们喜爱的伴侣,无论是异性或同性。“性取向”这个词受到同性恋权利赞同者的青睐,他们用它来强调确定的性身份认同,尽管这两个词语都在被人们使用中。

判断方法 

  性取向的定义是指对于某个性别(或两性)的性欲望和感情欲望,判断性取向,两个因素都需要具备,它决定着性吸引的对象。很多人仅仅通过机械摩擦,就能勃起甚至达到性高潮,仅依靠性行为判断性取向是完全不可靠的。性取向的出现,并不须要有性行为或感情关系经历。有些人错误地以为,如果没有尝试过,性取向就无法判断。性取向实际上是一种直觉,即使一个人在还没有任何性经验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判断自己的性取向。有些人常用 “喜欢”来表达亲密关系,喜欢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如果不具备性吸引,那显然也与性取向无关。同性性取向的人,完全可以喜欢异性,也能有很深层的友谊。性取向是只有本人自己,通过自己的直觉,感觉性吸引和感情欲望,才能做出判断的。

  一个人的性取向是一种心理活动和隐私的活动,一般而言除非是他自己亲口告诉你他的性取向,或无所掩饰的表达亲吻拥抱等行为,否则很难从个人的行为表现加以判断。本人自己判断性取向可尝试以下几个方面:(1)性吸引力(2)性行为(3)性幻想(4)情感的喜好(5)社会的喜好(6)自我认定(性别(7)同性╱异性的生活形态homo╱hetero life-style等之性取向。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的早晚,与个人经历、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差异。

上一篇:错误婚恋观

下一篇:性欲亢进